BGA焊盘尺寸与盘中孔选择关系
摘 要:随着电子科技类产品越来越精密化,在PCB设计中,BGA的使用愈来愈普遍。笔者研读了IPC标准中关于焊盘尺寸、焊盘绿油限定、BGA出线策略,以及在SMT贴片焊接中盘中孔会造成的影响。结合盲埋孔制造、电镀填平工艺及SMT贴片返修生产线,着重讨论了PCB封装尺寸和盘中孔设计的关系。是否使用盘中孔,主要是根据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寿命、使用环境、可焊性、可靠性。
BGA,BallGridArray球柵阵列简称,包含排列成栅格的锡球方阵。其焊锡球起到IC和印刷电路板的连接作用,这是通过表面贴装技术完成的[1],加上外围电路,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PCBA的各种功能。依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,BGA球径0.8mm已属常见,还会用到0.5mm甚至更小的。同时,BGA封装与出线有着密切的关系,焊盘之间夹1根线或者更多也属常规设计。并且,BGA焊盘中通常不允许常规的通孔设计了,因为通孔尺寸过大,会报设计规则错误(DRC)。于是,在使用BGA封装的PCB设计中,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盲埋孔。
盲孔尺寸一般设置为0.1mm,激光钻孔。如果盲孔只是打在相邻BGA焊盘FR-4基材上,就是普通操作,加工时只需激光钻孔[2]。考虑到布线空间,某些情况会直接将盲孔设在焊盘上,这种结构成为盘中孔(Via-in-Pad)。在激光钻孔后,要对盘中孔进行电镀填平,即在树脂塞孔表明上进行电镀。目的是减小盘中孔在焊盘中的凹陷。但是电镀填平并不能100%填平。刷钢网时,此种焊盘会比没有盘中孔的焊盘锡膏量少。所以在SMT回流焊时,盘中孔焊盘的焊接会有虚焊、空洞风险[3-4]。
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中,例如手机,器件密度大、PCB尺寸小,使用环境简单,能够正常的使用盘中孔。而工业产品中,例如汽车控制器,器件密度没有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大,使用环境复杂,工作寿命要求长,设计要避开使用盘中孔。根据结果得出,在不同电子科技类产品,为了更好的提高产品可焊性和可靠性,可以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工艺的PCB封装。
BGA(球栅阵列封装),见图1。因为体积小、引脚多优势,成为更多硬件设计工程师的选择。BGA包含排列成栅格的锡球方阵。其焊锡球起到IC和印刷电路板的连接作用,这是通过表面贴装技术完成的。这种焊点有其特殊性,焊点检测也只能借助X光来完成。并且一旦有问题,返修也很难。因此对SMT贴片组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表1列出了不同球径和焊盘尺寸的关系[5]。表2列出了笔者在工作设计中,对于不同焊球尺寸的BGA应用的焊盘尺寸。
一种是非阻焊膜限定焊盘,NSMD(non solder mask defined),称为蚀刻或非阻焊膜限定,也就是铜限定的焊盘,其阻焊开口大于铜连接盘,回流焊后焊球不会接触阻焊膜。大多数情况下使用。
另一种是阻焊膜限定焊盘,SMD(solder mask defined)。连接盘尺寸大于阻焊膜开口,回流焊后BGA焊球会接触阻焊膜。
图2展示了非阻焊膜限定焊盘(NSMD)和阻焊膜限定焊盘(SMD)中的区别。
非阻焊膜限定NSMD。优点:这种焊盘只需要比较小的铜连接盘,因此有更多空间用来布线和打过孔。铜连接盘边缘和绿油有一定的间隙,这样回流焊时,锡膏允许流到铜连接盘的边缘。从而能够消除焊盘上锡膏可能不平衡的压力。焊接点比阻焊膜限定的焊盘更加宽,所以潜在地会有更长的疲劳寿命。非阻焊膜限定时的疲劳寿命因子增加预计约1.25~3倍。
阻焊膜限定SMD。回流焊后焊接点会窄,但是有一个高的standoff(焊接支架)。因为铜连接面相对来说面积更大,而且阻焊和铜连接面重叠,所以这种阻焊膜限定的BGA会与PCB有更多的接触。但是它有一个主要缺点,就是可靠性降低。虽然焊接点与PCB接触面积增加,但是这种接触不可靠,因为阻焊膜限定连接焊盘会产生额外的应力起始点。
图3能够准确的看出阻焊在连接点位置侵蚀过多。这种情况会在焊球中产生应力,在气温变化器件会扩展裂纹。潜在解决方案:设计产品时始终只使用金属限定(NSMD)连接盘,除非需要用阻焊膜限定连接盘来减少焊盘坑裂的发生。
图4展示的是焊接裂纹。裂纹起始于焊料向下传播,并穿过金属间化合物层。能够正常的看到阻焊膜下的镍堆积也较明显。可能原因是:裂纹始于阻焊膜尖脚的焊料处。这种情况是由于焊球内的应力而引起的裂纹传播。潜在的解决方案:设计产品板子时始终只使用金属限定(NSMD)连接盘,除非需要用阻焊膜限定连接盘来减小焊盘抗裂的发生。
如果有更大的铜接触面,就会使走线的区域减小。举个例子,一个1.27mm间距的BGA。若使用直径为0.63mm焊盘,使用125/125um的走线um的走线,只能出一根线所示。
这时候通孔不再适用,只能选择镭射孔。镭射孔孔径为0.1mm,焊盘0.26mm。焊盘尺寸为0.26mm或者0.24mm。
选择一:如果焊盘0.26mm,焊盘间距为0.447mm,过孔焊盘最大就是0.247mm=0.447mm-2x0.1mm(1oz板子最小间距0.1mm),镭射孔只能放在焊盘上。如图6所示。
选择二:如果减小焊盘到0.24mm,焊盘间距为0.467mm,过孔焊盘最大就是0.267mm=0.467mm-2x0.1mm。可以将镭射孔放置在相邻焊盘之间FR4上,避免设在焊盘上。如图7所示。
BGA封装器件贴片时候,BGA底部锡球排列恰好对应PCB板上铜箔位置。接着在回流焊过程[6]中,加热将锡球熔解,使得熔化的锡球与PCB板上的铜或者绿油连接。经过冷却,锡球最终撑住封装点并对齐到电路板上。
由于BGA封装不像SOP或QFP封装那样引脚外露,所以没办法目检或AOI检查焊接质量。实时X-Ray检查是一种有价值的无损伤的检测技术。
步骤三:BGA植球或者使用新的器件。正常封装底部引脚处由锡珠所取代,都是一粒小小的锡球固定其上。
这和产品使用的环境、对可靠性的要求不同都有很大的关系[6]。比如在工业产品中,像电机控制器、变频器使用环境复杂、对可靠性要求高,印刷版按照IPC-class3设计。而且PCBA还会喷涂三防漆来提高可靠性。而消费电子,像手机有尺寸小、使用环境简单密度高的特点,就不可避免地使用盘中孔。
一阶镭射孔如果打在BGA焊盘上,电镀填平之后还会有一定的凹陷,这凹陷中有残存的空气,在焊接时候会就非常有可能在焊点内形成空洞,这样最终产品可能会影响可靠性。对于空洞的标准,在IPC-7095[7]中也有明确的数值,见表5。Class-2空洞不能大于锡球尺寸的45%,而Class-3空洞不能大于锡球尺寸的30%。
避免盘中孔有两种做法。一种从工艺角度,电镀填平盲孔工艺。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,盘中孔的凹陷并不能完全填平。另一种是从设计角度,想办法避免此种情况出现。比如减小焊盘尺寸,使能够在焊盘间隙打下镭射孔。参照上面章节。
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